5A 黃婕施
在自序裏,魯迅說過,他在年輕的時候,做過許多夢.其實魯迅在青年至壯年期間經歷過鴉片戰爭,義和團事件,八國聯軍之役.這些歷史事件都反映出當時清政府的腐敗無能.無論是魯迅早期時從醫,或是他後來投入文學寫作,他一直都抱著一顆愛國的心.對於中國舊社會,魯迅是哀其不幸,怒其不爭.他希望改變當時社會腐敗的風氣,寫下數篇短篇小說諷刺中國舊社會的流弊,集合成《呐喊》這本書.
首先,在《呐喊》這本書裡,我們可以瞭解到當時的人民深信舊社會的封建制度,思想守舊,被剝削也不懂得反抗,受傳統禮教壓迫.我們可以從〈狂人日記〉中看到這點.〈狂人日記〉中的主角,狂人,認為身邊的人會吃人,出面勸他們停止吃人的行為,後來發現大家都想吃他.其實那些吃人的民眾,本來也是被人吃的一群,他們被知縣打壓,被紳士掌嘴,被衙役佔了妻子,但他們沒有反抗,甚至加入吃人的一方.吃人是指剝削別人,狂人明白當時人吃人的社會扭曲,被社會視為異類,認為大家都要吃他的肉,削他的骨.狂人憑一己之力呐喊,最後「康復」,代表他最後被周圍的人同化,加入吃人的一方,反映當時社會的人民不懂得反抗,只會不斷地剝削其他人.
另外,我們亦可以從書中的〈明天〉瞭解到當時社會人們冷酷無情,彼此之間不施於同情和憐憫.〈明天〉的主角,單四嫂喪夫,憑自己一人養活兒子寶兒,生活十分艱苦.不幸地,寶兒患病去世,單四嫂傷心欲絕,附近的鄰居收到消息便到單四嫂的住處幫忙操辦喪事,但在魯迅的文筆下,鄰人對於操辦喪事顯得十分熟練,程式化,沒有顧及單四嫂對兒子的不捨,只管儘快完事,七手八腳地將寶兒放入棺材並上蓋,反映當時的人冷酷無情.
正如剛剛所說,呐喊反映出中國舊社會人民冷酷無情,守舊,不懂得為自己打抱不平.相信大家都聽說過在內地發生的「小悅悅事件」,小悅悅被貨車無情地輾過,旁觀的路人沒有伸出援手,令小悅悅失救死亡.透過這件事,我們可以看到現今社會的人民還是冷酷無情的.不過,我認為中國舊社會人民守舊,不敢為自己打抱不平這個現象在現代已大有改善.近年廣東,深圳等地方經常發生工潮,反映中國農民工會為自己的權益團結一心為自己,為大家打抱不平,與政府和社會高層人士抗爭.
魯迅說過,他年輕的時候做過許多夢,夢到中國可以變法圖強,中國人站起來抗爭.我想,今天我可以說,魯迅的夢已經在中國逐步成真了.